媒体视点

首页 / 媒体视点 / 正文

2014年10月9日《三峡都市报》报道:三峡学院大学生拍4部微电影获奖

日期:2014年10月30日 00:00 作者:张应会 关注:

由重庆各高校大学生拍摄的55部微电影现正在网上展播,它们是重庆市教委主办的第四届“大学生艺术展演微电影大赛”获奖作品。大学生们为拍出更好的作品,各出“奇招”,有的请到香港TVB的演员为影片配音,有的向电视台借来专业拍摄器材……尽管每部电影只有10分钟左右,但都充分展示了大学生的创意和才华。

展播的微电影中,有4部来自环球360会员登录传媒学院,近日,记者联系上这4部微电影的负责人,听他们讲述了拍摄微电影的幕后故事。

一个塑料袋的流浪

片名:《Plastic bags of wandering》(《一个塑料袋的流浪》)

影片类型:环保片

影片特色:全英语解说,主角是一个红色的塑料袋,以独特视角关注环保。

剧情简介:顾客在水果商店买了香蕉后,红色塑料袋开启了它的旅程。这个塑料袋先后被扔进垃圾桶,被清洁工带到垃圾场,被风吹到草地上又飘扬在山坡头……一个塑料袋可能会成为各种环境下的不和谐风景,或许它们本来就不该“出生”。

拍摄故事:该电影的拍摄团队有6个人,谢欢是负责人。她介绍说塑料袋不好操控,为了更好地拍摄,她们尽量选择在有风的日子外拍,风向不好操控,她们就用扇子进行人工扇风。“刚开始我们很不熟练,不知道如何借助风向,用扇子扇风没注意地下的影子,出现了很多穿帮镜头,前期拍摄的很多镜头都不能用。”谢欢说拍电影后才发现,其实电影成片很容易出现穿帮的镜头,做导演十分考验一个人做事的细致态度。

谢欢说,这部片子之所以取英语片名,配英语解说,一方面是因为团队有个成员英语口语非常不错,另一方面因为环保是件国际化的事,需要每个人的参与,也希望能借此片让更多人受到教育。

主创心声:塑料袋在生活中很不起眼,但我们就是要将意义升华,关注白色污染问题的严重性,让大家看到白色污染对动物的危害、对环境的危害,以及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危害,呼吁大家关注环保。

带着梦想去旅行

片名:《带着梦想去旅行》

影片类型:文艺片

影片特色:编剧导演系同一人,女主角演绎男导演内心世界。

剧情简介:早上起床后,女大学生开始了她的一天。看着城市的钢筋水泥、车水马龙,她感到彷徨;看着笼子里的鸟儿,她庆幸自己拥有自由;徜徉在学校的图书馆,她获得了内心的充实。随着时间流逝,她发现青春越来越短暂,于是她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,终于在某一个假期,带着梦想去旅行。

拍摄故事:该电影拍摄历时近两个月,导演王晓宇是传媒学院大三的男生,剧中女主角反映的其实是他的内心世界,因为王晓宇同时也是电影编剧。

拍摄这样一部微电影并非易事,王晓宇告诉记者,拍摄过程他们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。王晓宇说,有一场女主角走过人行横道的5秒钟镜头,为了拍好这个镜头,他们花了近两个小时。

王晓宇说资金缺乏是拍摄电影的一个大障碍,由于没有钱买吹风设备,他们就带了一块纸板,给女主角扇头发,营造发丝拂动的美感。而最难忘的一件事发生在影片杀青时的一场戏。“当时要拍女主角在青草丛里走远的背景,为了让画面更好看,我们选择了仰拍,于是我就趴在草丛上,但趴下后才发现草丛里‘埋伏’了一堆牛粪。”王晓宇说当时弄得全身脏兮兮的,但还是把电影顺利拍完了。

主创心声:片中女主角代表很多都市年轻人,尽管有生活压力,但却不丧失内心的追求。不管现实怎么样,活在没有梦的世界,做没有兴趣的工作,终究会被现实打败,难以获得幸福和实现人生价值。

最好的未来

片名:《最好的未来》

影片类型:教育片

影片特色:两个“女汉子”到万州茨竹拍摄5天,深入3个家庭,关注留守儿童。

剧情简介:万州茨竹小学的3名留守儿童,父母没有在身边,但他们性格坚强,乐观面对生活。女孩王兰已经不记得爸爸妈妈的模样。男孩向江川1岁时父母离婚,母亲再没回来过,父亲每年向家里寄1000元生活费。他听同学说用削笔刀削的铅笔很尖,找奶奶要,奶奶一直舍不得买。

拍摄故事:“拍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获奖,而是让人产生了共鸣。”传媒学院的毕业生何敏介绍说,当电影剪辑完毕,请学院老师指导时,有老师当场就看哭了,并表示会尽可能资助这些留守儿童。

何敏是该片导演,她说拍电影的时间是去年10月中旬。两位女生一到茨竹就忙着取景。李校长得知两位女学生的来意,为她们提供了帮助。“有一次,李校长带着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到一位留守儿童家中,看到那个孩子的生活困境,李校长的眼睛也湿润了。”何敏说,这个细节让她终生难忘,她告诉自己,一定要将这部电影拍好。

而女孩王兰则是何敏心里无法抹去的“痛”,这个小姑娘4个月大时,妈妈离家出走,爸爸5年前外出打工,再没回来过。

主创心声:希望这部微电影能引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,本属于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,但这些孩子却不得不学会独自承受生活的艰难。尽管很少走出大山,但他们学习刻苦,短短5天的拍摄,已经让我和他们成了朋友。

远去的行当

片名:《远去的行当》

影片类型:纪录片

影片特色:用镜头纪录了7个万州老行当,呼吁文化传承。

剧情简介:从清晨铁匠张师傅的一根烟开始,讲述他打铁锄的步骤,还讲述了二胡手工制作人谭师傅制作二胡的过程。两位资深的老艺人同时表达了对老行当的难舍、对年轻人不愿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无奈。

拍摄故事:要在充满现代感的万州城寻找老行当并非易事,让这些老手艺人配合拍摄更是难上加难。该片导演郑天慈介绍说,确定选题后,团队的6名成员分头去寻找老行当,最终确定了7个行当,其中主要介绍了打铁和手工制作二胡。

郑天慈说,铁匠张师傅每天一早就要开始工作,他们为了跟上张师傅的进度,每天早晨5点过就要起床,没有公交车,就走路去。如果不是这部微电影,他们可能难有机会见证铁棍被煅烧打磨成锄头的过程。

“二胡手工制作人谭师傅家住万州北山。我们发现一位盲人二胡演奏者常在他家拉二胡,虽然那个叔叔看不见,但他拉二胡时特别专注,这种状态让我们也受到了鼓舞。”郑天慈说,微电影多次剪辑、修改、配音,这股较真的劲儿就源自那位拉二胡的盲人叔叔。

主创心声:老行当是一种民俗文化,它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部分。此片给我们一个警示,文化不去保护、不去传承,那这些文化就会被掩埋在时代的脚步中。

记者 彭俊华 文/图

都市报电子版链接:http://dpaper.sxcm.net/sxdsb/html/2014-10/09/node_26.htm

上一条:2014年9月26日《三峡都市报》报道我校女大学生杨雪琴带着爷爷弟弟上学的事迹

下一条:2013年6月24日《中国组织人事报》报道我校政法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:如何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?

关闭